喝水、煮湯放點(diǎn)它,健脾祛濕助睡眠!現在吃正合適
這幾天雨下個(gè)不停,到處濕漉漉,身體也是“濕噠噠”的。很多人都是胃口差、睡不好、整天昏昏沉沉的,是時(shí)候該趕走體內的濕氣了!
今天,小編想給大家介紹一位祛濕“高手”——茯苓。想祛濕的朋友們,千萬(wàn)別錯過(guò)了~
健脾胃、去濕氣、助睡眠
茯苓集食用與藥用于一身,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補中、寧心安神等作用。
現代藥理研究則表明,茯苓具有抑菌、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及降低血糖等作用。
“一兩茯苓一兩金?!薄渡褶r本草經(jīng)》提到,茯苓是為上品,久服可“安魂養神,不饑延年”。據史料記載,慈禧太后也常吃茯苓。
如今,茯苓華麗轉身,成為咱普通百姓餐桌上,尤其是廣東老火靚湯中的常用食材,真可謂“舊時(shí)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”。
下面,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一些簡(jiǎn)單實(shí)用的茯苓食譜。
泡茶、煮粥、煲湯都可以
1. 枸杞茯苓茶
茯苓100克,枸杞子50克,紅茶100克 。
做法:枸杞子與茯苓一同研成粗末。每次取5~10克,加紅茶6克,用開(kāi)水沖泡8~10分鐘即可。每日3次,代茶飲用。
作用:此茶可健脾益腎,補腎強身。
2. 茯苓貝梨
茯苓15克,川貝母10克,梨1千克,蜂蜜、冰糖適量。
做法:食材洗凈切丁。茯苓、貝母放入鍋中,加入適量水,用中火煮熟;再加入梨、蜂蜜、冰糖繼續煮至梨熟,出鍋即成??沙岳?、茯苓,喝湯。
作用:此方清熱潤肺、生津止咳,常吃可美容顏、抗衰老,使皮膚光滑有彈性。
3. 茯苓薏米粥
白茯苓15克,薏米60克。
做法:將白茯苓和薏米共研細粉,放入鍋中,加水適量,煮熟即可食用。
作用:有清熱、祛脾濕的作用。
4. 參苓粥
人參5克,茯苓20克,生姜5克,粳米100克。
做法:先將人參、生姜切成薄片,茯苓搗碎,浸泡1小時(shí),水煎,去渣取汁,同粳米煮粥。
作用:此粥有健脾益氣、養胃補虛的作用,適用于脾胃虛弱、倦怠乏力、面色萎黃發(fā)白者。
5. 茯苓雙豆祛濕湯
茯苓30克、赤小豆30克、炒扁豆20克、陳皮5克、生姜2片、瘦肉300克(2~3人分量)。
做法:將茯苓、陳皮洗凈,生姜切片;瘦肉洗凈,切大塊;赤小豆、扁豆用清水浸泡數小時(shí)備用。加適量清水,燉2小時(shí),即可調味食用。
作用:利水消腫、健脾祛濕。
6. 牛骨茯苓湯
牛骨200克,白茯苓50克,山藥100克,姜塊、蔥段、鹽、醬油、味精各適量。
做法:牛骨洗凈劈開(kāi),將茯苓、山藥洗凈。鍋置火上,加水適量。將牛骨、茯苓、山藥、姜塊和蔥段放入,煮40分鐘,再加入鹽、味精等調味即成。
作用:此方可補腎利尿。適用于慢性腎炎、下肢水腫、尿少、食少者。
選白茯苓好,還是赤茯苓好?
茯苓分為白茯苓與赤茯苓(紅茯苓),兩者都是茯苓的一部分,白茯苓是白色部分,赤茯苓是皮里面淡紅色部分。
一般認為,白茯苓擅長(cháng)利濕健脾、安神;赤茯苓擅長(cháng)利尿、瀉心火。作藥用時(shí),根據不同的癥狀選用。
如果是平時(shí)煲湯煮水,建議還是選白茯苓好些,因為大部分人都適合利濕健脾。
注意:茯苓有利水的作用,尿頻、遺尿者,或陰虛火旺、口干咽燥者不宜服用。
以上來(lái)源于網(wǎng)絡(luò ),僅供參考,一切請按照實(shí)際情況為準。
由東莞珍其道健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整理。